9月16日,在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上,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林鸣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也是本届唯一获奖的个人。
“十分荣幸获得了中国质量奖,这是一份崇高的荣誉。能够获得这项国家奖励,是中国交建的荣誉,更是建设团队共同的荣誉。”9月17日,林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工程师,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港珠澳大桥接见建设者代表时的嘱托,“重整行装再出发,继续攀登新高峰”,为建设质量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交通力量。
拿着“显微镜”走钢丝
林鸣曾先后参与润扬大桥、南京长江三桥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但让他最引以为豪的还是和团队一起建设的港珠澳大桥。
2017年年底,记者在港珠澳大桥采访时见到大桥海底隧道路面光洁如镜、均匀如织的场景,至今难忘。
在林鸣团队眼中,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就是“走钢丝工程”,而且要拿着“显微镜”走钢丝。他们的“合格”标准,永远比最严格的标准还要严苛一分。
“比如港珠澳大桥的隧道墙面,最初已经做得很好了,平整差不到一厘米,完全合格,可不好看啊,那重新做吧。现在你开车进去看看,它的反光让人感觉很舒适,这一厘米不找回来完全是另一个状况。”在林鸣团队看来,工程是否高质量,关键在于细节,在于那不起眼的一厘米。
为高质量完成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林鸣团队在茫茫大海上奋斗了7年。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组合设计方案,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在国内首次采用120年建设标准,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质量一流的工程是能够带来美好体验的工程
“在岛隧工程建设中,我对质量的理解是,质量一流的工程,是绿色可持续、有创新技术支撑、有质量文化引领、能够带来美好体验的工程。”林鸣说。
践行绿色可持续是实现高质量工程的基本前提。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林鸣团队搭建绿色建造路径,首创深插大直径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提出绿色特种施工船舶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案,减少海上挖泥量1000万立方米,使白海豚种群数量在建设期间保持稳定。
创新项目质量文化引领工程建设。林鸣团队在港珠澳大桥项目唱响“一字歌”:每一次都要未雨绸缪、每一次都要警钟长鸣、每一次都要追求卓越、每一次都要坚守初心。让“零失误、零瑕疵、零容忍”根植于每一名员工的内心,形成全体建设者共同的质量追求。
作为超级工程,科技与创新的不断碰撞是港珠澳大桥与生俱来的基因与烙印。
“我们创新技术变革了工程质量管理方式。”林鸣团队创造工厂法沉管预制等一系列新技术,用先进装备替代密集的劳动力资源,用智能建造技术实现水下作业的无人化,将海上工程变为工厂制造,将海岛深基坑环境下两千多人连续数年的艰苦劳作,变成了工业化流水线工人一年四季都可以专心工作的室内作业,作业人员减少到千人规模,做到百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无一裂缝,建成世界最长的滴水不漏的沉管隧道,实现超大型跨海工程工业化制造和工程本质质量管理。
在林鸣团队看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和工程管理模式也是打造高质量工程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中,林鸣团队创新提出五大质量管理理念,创建“模式、技术、方法”深度融合的工程管理体系,实现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安全、进度、生态、成本一体化管理和提升,形成《实现一流目标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自主创新管理》的管理创新成果。
“建桥育人是夯实建造高质量工程的基础。”林鸣说,港珠澳大桥搭建了行业拔尖人才平台、工程骨干职业通道、一线工人技能培训等多维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产业工人。
“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和未来,人们对包括工程建设在内的产品质量了解会越来越多,理解会越来越深,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对高质量产品的满足感正在发生着变化,创造美好的体验日益重要。”林鸣说,“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地研究工程环境,解读工程运营、工程服务和人民群众长远需求,努力将每一项工程都建设成能为社会、环境、人民带来美好体验的工程,企业会更具竞争力,社会会更稳定和谐,环境会更可持续,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中国质量奖是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于2012年经中央批准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已开展了四届评选表彰活动。此次共有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组织和1名个人被授予第四届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旨在推广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促进质量管理创新,传播先进质量理念,激励引导全社会不断提升质量,推动建设质量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