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首个装配式农村保障房,姚公埠的这3幢农村保障用房从开工至今,一直吸引着各方的目光。工厂流水线上生产部件,运到农村现场搭“积木”,姚公埠农村保障用房的建造方式就像是现实版的“玩乐高”。与姚狄平一样,姚公埠村共60户村民于3月10日拿到了新房钥匙。
工期快 两年就能住新房
直埠镇姚公埠村农民保障用房位于03省道东复线旁,交通便利,3幢崭新的多层住宅一字排开,十分气派。“刚刚交付的是一期,共有60户,从2017年2月开工到今年3月交付,只用了两年时间。能这么快让农民住进新房,离不开装配式技术的运用。”直埠镇城建办主任朱夏祺说。
据了解,由于农村建房在用地指标、用地空间等方面有诸多限制,这些年来,不少农户出现了住危房、面积小甚至无房的情形。为解决农民住房困难,直埠镇采用了拼户叠加方式(相当于集资建房),同时改变了传统浇筑建房方式,选择新型的装配式技术,以便让住房困难的农民以更快的速度住进新房。
“目前,姚公埠村二期项目也接近完工,此外,我们镇的桌山村、巨堂村等也采取装配式技术建造农民保障用房,现在已进入招标阶段。”朱夏祺说。
与姚公埠村建造的多层住宅不同,同样采取了装配式技术的诸暨市浬浦镇马郦村建造的是联排别墅。记者走进马郦村,14幢联排别墅坐落于村道两侧,主体已完工,即将进入场外景观建设。“这个项目由我们村合作社代建,工期快,2017年7月动工的,今年下半年就能分房到户。”马郦村党支书郦校国说。
好处多 建筑品质更有保障
市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孙保杰告诉记者,早在2016年,我市就出台了《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提高装配式建筑覆盖面。从2017年起,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新建公建项目,全部实施装配式建造。到2020年,全市实现装配式建筑比例将达到30%。
目前,全市共有3个农村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总计建筑42幢,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除姚公埠村和马郦村外,另一试点项目位于柯桥区杨汛桥镇竹园童村,目前主体建筑也已完工。
孙保杰介绍,与传统的农村自建房屋相比,装配式建筑避免了灰尘、噪音等污染,有效节约了原材料、水资源等能源。同时,装配式建造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监管,专业化程度高,建筑品质有保障。
浬浦镇人大主席马沙说,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的房子,消除了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都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咱们农民住的房子,质量和城里的排屋一模一样!”同时,装配式建筑是集约建造,大大减少了临时用地,从源头上防止了“非法圈占”现象,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比如马郦村,通过这次拆旧房、装配式建造,新增土地达到50亩。”
补短板 建好适合农民的房子
目前,我市农村装配式建筑的3个试点项目基本建成,在我省乃至全国开了先河,为农村住房建设路径探索提供了经验。“专业化、规范化的建造方式,能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示范农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孙保杰说,装配式建筑将在农村逐步推广应用。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装配式建筑还存在不少短板。马沙说,相比传统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成本要高些,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支持。此外,这类建筑的设计师队伍也要跟上。“就马郦村项目来说,设计师设计的排屋跟城市一样,但客厅偏小、卫生间降板等细节,并不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姚公埠村试点项目经理赵文汉告诉记者,“相较传统浇筑施工,装配式建筑每平方米要增加200元左右的成本。此外,装配式施工工艺还不完善,我们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
绍兴是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目前已培育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个,拥有装配式建筑实施企业60余家,走在全国前列。但不可否认,目前装配式建筑存在施工成本高、施工工艺有待完善、产业工人熟练程度低等问题。“装配式建筑在农村要持续发力、广泛应用,应优先采用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可有效提高各环节之间的配合效率,避免相互扯皮;同时加大产业工人的培训力度,加快培育和建立一批既掌握现代建造技术、又熟悉乡村文化的乡村工匠队伍。”孙保杰说。
摘自 《绍兴日报》 2019.03.15 记者 王晓宏